时下,“无力感”成为一个“时髦”的新名词。这是一种由工作引起的心理枯竭现象,是大家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感觉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有所不同,而是身心俱疲。其实,对于长期面对重压的考研人来讲,也会有一种对于学习的疲惫与无力感。
为何会有无力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考研人就有一千种“无力”的原因。在无数理由中,最容易见到为以下三类:
1.复习成就见效慢
努力复习了很长时间,可是每次做模拟题还是只能拿到和以前一样甚至更差的分数;明明天天都在背单词做阅读,可是书合上愣是记不住单词的样子,上回错什么,这回依然错。或许上述状况正发生在你身上。虽然复习成就见效慢是种常见现象——或许是办法不对,或许是心态没放平——但这的确是导致考研“无力”的最常见缘由。除此之外,考研备考过程从3个月到1年不等,虽然比不上高考考试,但时间也不短。长期的复习本身已让人疲劳,如果是进步不显著,则会放大疲劳感。好比你满头大汗地搬了半天砖,一扭头发现才搬了一车,还有三车砖虎视眈眈地看着你。此刻,任大家都免不了生出“如何还有那样多啊”的无力感。
2.缺少方向感
大学毕业,考研、出国留学、考公务员、找工作,选择不少,迷茫不少。每年都有相当部分学生没明确的职业目的、规划和定位,选择随大流地考研,没考虑自己是否合适和喜欢做学术、深造,总是等到备考一段时间后,陷于“是否应该舍弃”的纠结。在这种迷茫的内耗状况下,比较容易引起考研的无力感。
3.天生我是A型人格
心理学上将人格分为A型和B型。A型行为其特点如下:雄心勃勃,争强好胜,对自己寄予很大的期望;苛求自己,不惜任何代价达成目的;以事业上的成功与否,作为评价生活价值的规范;把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试图在极少的时间里,做极多的工作;终日忙忙碌碌,不知放松为什么物,极不情愿把时间花在平时琐事上。在古时候,每件事必争的薛宝钗就是A型人格的典型;在今天,“工作狂”“完美主义者”就是A型人格的典范。有虽然他们表面上看着雄心勃勃,冲劲十足,总有超乎常人的能量,事实上冷暖自知,他们的身心精力支出比较容易超乎自己能把握的范围。强撑之下,容易致使身心的枯竭、疲惫。
除此之外,由于大多数时间都被复习占用,自然与亲人和朋友、同学等联系较少,比较容易导致学习大环境中人际关系的疏离。所以会时常感到孤独感,这类都会变相引起考研枯竭状况。
Tips:你属不是考研无力感的高发人群?
有三类人群较容易出现考研无力感的状况。
其一,平常基础相对较差,筹备考研较晚的学生。这类学生或是由于跨专业考研疏于筹备,或是由于之前没计划考研也不看重入门知识的学习,到了本科高年级时忽然有了考研的想法。他们中有些学习非常努力,可是由于办法不对或者时间不够等其他缘由非常难在成绩上有所提升。所以他们会对学习这件事比较反感,觉得即便付出不少也看不见期望,会常常想到舍弃,感到身心俱疲,痛苦万分。
其二,一些平常成绩很好的学生也大概出现无力的情况。对于他们来讲,学习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天天像机器一样运转。假如学习并不是完全源自我们的乐趣,而更多是为达到应试的目的,把读研看作将来生活的出路,有时会想“我坚持的东西是否有意义?”摇摆不定的心态会引起增加考研的无力感。
其三,在职考研人是无力感的高发人群。不少人本科毕业就参加了工作,然后由于晋升或者追求单纯的学术梦想等缘由选择考研。由于已经毕业工作,又担负着经济重压等缘由,他们不能不工作与考研兼顾,没办法全身心地投入考研。白天8小时在单位没时间看书,晚上挑灯夜读,长期的疲劳,想“有力”也不容易。